  
- UID
- 1
- 帖子
- 738
- 精华
- 28
- 积分
- 14221
- 金币
- 2401
- 威望
- 1647
- 贡献
- 1349
|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 B0 Y4 C* K. }) x
) y. x) {5 O) }8 P2 j从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ARPAnet网络。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 b! [6 D0 v3 W2 i0 P: q1 Q5 Z( Z, A* j0 Q. P) F/ C- J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 B j* f8 ^& ^& c
4 q- R% R5 k* M& ]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样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组织―先进网络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ps的速率传送数据。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与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联通。 ! X# S0 V& Q8 C/ `8 Y, A! i
' p) \/ v+ y7 [& J1 U+ ^4 Q5 wInternet的第二次飞跃归功于Internet的商业化,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这一陌生世界,很快发现了它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涌入Internet,带来了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 L% c8 D' F# F* d, p" B) F* }, I3 O5 @
3、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及现状
* J: w4 G A1 S. ?0 R( c& U/ e- \) k8 B# a6 _
关于中国公用数据通信网 我国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数据通信网,为我国Internet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 p+ S4 ?# @2 F/ p$ N
2 P9 j" B/ W. t) X: `(1)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ChinaPAC)。该网于1993年9月开通,1996年底已覆盖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一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与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数据网互联。
! f' y5 Q% \, P6 O; B' L* R$ K Y/ K5 c* j
(2)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该网于1994年开通,1996年底覆盖到3000个县级以上的城市和乡镇。我国的四大互联网的骨干大部分都是采用ChinaDDN。
) C) n6 n& y: ^1 N* Z0 w3 H% X6 S( }
(3)中国公用帧中继网(ChinaFRN)。该网已在我国的8大区的省会城市设立了节点,向社会提供高速数据和多媒体通信。 + d- T# T: P. \' @% `
6 g; [! c. ?# Y. X' p. Q(4)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该网于1995年与Internet互联,物理节点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城市,业务范围覆盖所有电话通达的地区。1998年7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骨干网二期工程开始启动。二期工程将八个大区间的主干带宽扩充至155M,并且将八个大区的节点路由器全部换成千兆位路由器。 ; r. P9 T |! {1 D. ?5 ~
. V$ e! @: t [# ?- O/ k+ u" B2000年下半年,中国电信利用n*10Gbps DWDM和千兆位路由器技术,对ChinaNet进行了大规模扩容。目前,ChinaNet网络节点间的路由中继由155M提升到2.5Gbps,提速16倍,到2000年底ChinaNet国内总带宽已达800Gbps,到2001年3月份国际出口总带宽突破3Gbps。 - Z1 o4 z" N) q) ]! F+ f4 g
. S$ G* A) P/ S. \4 [关于中国Internet的发展阶段
0 A" d0 }4 o, ]! Q/ {' Z
- Z- V; L& p: g7 a+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 Q7 A8 r* F3 d9 n6 X3 _
. [( ?! v$ t6 c/ q. R, O5 D; _! L
第一阶段为1986.6-1993.3是研究试验阶段(E-mail Only) ! A9 q1 M5 l: B
0 a( e E) R5 Z( _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发展经历如下: & r1 k+ j/ a( S% _( h8 Y4 b: Z
/ {0 |4 {) h |8 `8 b7 N3 p
1986 : Dial up (Terminal) # U% P6 u7 o/ N5 E
6 D* Q" [/ ^. O/ ^% l5 Y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
- Q5 ^* |* E0 O h& G5 e
+ D% y) O/ i8 B' f1993.3 : Leased Line(DECnet) (Email Only)
# p8 A7 q" A9 ?4 a5 t/ i) v) w4 i' p
第二阶段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阶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 E3 J$ Y3 B) Y3 W6 r
1 }9 D2 W" x/ O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互联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 i* Z/ ?. t$ o5 J1 j5 z" F
1 Z, k6 y' D7 {( A9 \2 |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 % R6 P4 C {; }3 ~
9 Z4 H/ `* w6 y! `& G国内互联网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2000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839万台,上网用户约265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为454万,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793万,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为403万。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07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8362个,WWW站点242739个,国际出口带宽3257Mbps。
- p0 h/ q; J& m* l6 y H3 k0 [" q4 [: u" }: X
详情可参考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Internet发展大事记》。 中国目前有十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互联网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互联网骨干单位。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200家左右。 % B, n. m" i1 F$ y
+ {7 H2 S; c5 i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近年来,中国先后启用了数个国际光缆系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中日、中韩、环球海底光缆系统、亚欧陆地光缆系统;正在建设的有:亚太2号海底光缆、中美海底光缆、亚欧海底光缆。1999年共有13条国内干线光缆投入使用或试运行。光缆总长100万公里。国内互联网骨干网络对原有信道全面扩容,中继电路以155M为主。随着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建设,互联网骨干网带宽可达2.5G-40G。 5 b3 Q. {: s, y1 b
- G4 J; e- M' A% Y) n/ C
9 N; ?6 O8 B" j0 U/ u; \9 `
据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冷荣泉介绍,我国因特网骨干网从1996年至今已经历了3个阶段:1996年之前,多数采用64K至2M传输通道;1997年至1999年多为2M至115M的通道;2000年到2001年从115M跳到了2.5G;从2002年开始,将逐步进入10G时代。 % m. {- o5 L5 l% S, ~5 S
9 y) Q5 O$ c' H+ G2 n- ^: b) `5 I! p
2002年1月11日,中国电信上海―杭州10G IP over DWDM建成开通,该通道所构建的长途波分复用传输系统,采用了思科公司长途波分复用系统和系列高速互联网路由器。这一系统已被世界各地的大型电信运营商用于构建规模庞大、运行快速稳定的“IP+Optical”网络,并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先进性。这条全国最宽的数据通信通道的开通,标志着我国因特网骨干传输网从2.5G步入10G时代,标志着中国电信数据传输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电信的数据网已经成为真正的高速数据网络、海量带宽网。 2 i# f1 k# k$ [9 p+ f
. I0 T. R3 Y1 S7 i4 s- w
关于中国十大互联网简况 2 L7 W3 L$ C& d! @& `( [, x
/ Z: N3 _; @1 J. |- O目前我国有10家网络运营商(即十大互联网络单位),有200家左右有跨省经营资格的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十大互联网络单位分别是: ) ?1 r, e; w& ?" t" X+ Z1 \1 @
+ q$ |7 v; I* _. F, e(1)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2)中国科技网(CSTNET)
# B% ~8 v6 v* Z. Z( S3 m
. d& N/ R5 j. F1 Y. @$ }0 U(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4)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已并入网通)
5 o$ {! s. g B) n3 a( K/ q5 N9 V7 e
(5)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 (6)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 * c2 s2 c8 k) u9 u" z
6 \9 ~3 ]0 P8 T3 ]% K$ X9 v u' b
(7)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 (8)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
. D' x7 p! [+ s# \$ A4 \" d$ \6 S3 d* \; y
(9)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 (10)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
6 \& f+ r2 F6 {7 m1 I* }+ U
7 t, F' @9 d# e& @/ |( \9 p0 _其中非营利单位有四家: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和中国长城互联网。这十大互联网络单位都拥有独立的国际出口。调查显示,截止2001年9月30日,我国的国际出口带宽总和已达到5724M(见下图,未包括中国长城互联网的国际出口带宽数据),与CNNIC在2001年1月的互联网统计调查报告中公布的2799M相比,我国大陆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里,国际出口带宽增加了2925M,增幅为105%。其中,与美国相连的有4023M(占70.3%),与日本相连的有314M,与韩国相连的有251M,与中国香港相连的有749M,与中国澳门相连的有14M,还与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相连。另外,这十大互联网络单位与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NAP)之间的连接带宽也达到3558M。我国十大互联网单位之间的相互连接带宽数,以及我国部分ISP与十大互联网单位之间的连接带宽数和国际出口带宽情况请参考中国互联网联接带宽Flash图。 % n6 Z3 X% |6 J" w
7 W9 p+ p7 Z5 [% f# M
5 m# t% _$ ~9 {* V) ]. d: Q
% w; U1 b5 i3 q% Y/ a* V D! A0 b5 M6 ?/ @
4、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v3 y" D& T# m7 _+ v; R
' Q8 X, v1 V! t" Q- D, K: D6 X互联网给全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机遇。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当前正在迈进信息社会。信息作为继材料、能源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取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6 ?, S- q% A6 u5 R7 B Q( J& D) A O( {, {8 A5 ~0 l
首先,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
! [& |- g- `6 o3 }, |, r
; f* y6 @9 N+ Z- l9 p' W9 J* f$ `其次,网络创造出了更多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生产力进步。 % l+ j/ }* [! i2 p' X: y# p
( D& i8 O6 g- ^第三,网络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 L( C+ {5 _5 _2 G5 J/ C3 }
7 l' ~# e' w& Y7 G' T互联网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在奇迹背后,存在着日益突出的问题,给人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比如,信息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财富分配出现不平等;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共享和经济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网络的竞争已成为国家间和企业间高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网络带来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剧了文化渗透,各国都在为捍卫自己的网络文化而努力。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这种厚重的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延伸,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9 F$ w- Y% z; Y* e( d* K
+ f! W/ v( J" M+ }. u
5、Internet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 a2 ~! m$ M2 M. B. u3 N2 x1 s. V* c& ]2 D: I0 W5 p
Internet发展经历了研究网、运行网和商业网3个阶段。至今,全世界没有人能够知道Internet的确切规模。Internet正以当初人们始料不及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今天的Internet已经从各个方面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随时从网上了解当天最新的天气信息、新闻动态和旅游信息,可看到当天的报纸和最新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炒股、网上购物、收发电子邮件,享受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等。 ( D9 S! n7 {7 i. [( ~: _
2 i& ]7 O, E' C7 ^$ M
Internet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规模,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当今世界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新的支柱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的源动力,并且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互联网络及其应用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并且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Internet已经构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和未来信息社会的蓝图。纵观Internet的发展史,可以看出Internet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b" u7 t: c% ~/ @% G+ l
, o0 j8 t- X3 F; c) {3 E! J1)运营产业化
5 ^; {1 T9 o/ l: F
( ^% n& i) U8 E: }# x' h以Internet运营为产业的企业迅速崛起,从1995年5月开始,多年资助Internet研究开发的美国科学基金会(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经营权转交给美国3家最大的私营电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 7 ~6 F% P% _7 ~, [( @) R, w. F6 d
% u8 C+ ~9 P8 ^/ c; q8 p% P' }) ^' N2)应用商业化
2 w, E7 \$ O) r1 t1 u% P0 N
- Q, e9 J% b, {随着Internet对商业应用的开放,它已成为一种十分出色的电子化商业媒介。众多公司、企业不仅把它作为市场销售和客户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为传真、快递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价替代品,借以形成与全球客户保持联系和降低日常的运营成本。如:电子邮件、IP电话、网络传真、VPN和电子商务等等的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便是最好例证。 6 x3 }: ~3 D: H/ i% E6 D
! |/ N, u6 S) t* q9 g' C
3)互联全球化
1 T1 d2 ~$ ~. d1 h7 L) i- X/ d" P0 Z4 u3 X
Internet虽然已有三十来年的发展历史,但早期主要是限于美国国内的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它的盟国范围内使用。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各国纷纷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各个国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 l! j+ ?; ?) e# @- W
8 G; F9 |" j6 V+ q" P6 r# _ I4)互联宽带化
0 U0 w' Q- S& h& A5 {; T }
0 X( |" x+ _7 }' r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入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带宽瓶颈约束将会消除,互联必然宽带化,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并能满足用户多方面的网络需求。 . o6 b: A b% B" R7 }8 z
( X+ U6 |: {/ Q' P3 y5 s+ I+ |5)多业务综合平台化、智能化 {" f: r1 p4 \3 k! L
' Z+ ^7 {7 S& _9 }/ C+ t t' y7 d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图像、话音和数据“三网合一”的多媒体业务综合平台,并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医务、电子教学等交叉融合。十到二十年内,互联网将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的影响力,逐渐形成“第四媒体”。
; r$ H1 k- I+ A% X/ @0 q S D
6 c, f- c4 x: y. j综上所述,随着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趋势的加强,未来的互联网将是一个真正的多网合一、多业务综合平台和智能化的平台,未来的互联网是移动+IP+广播多媒体的网络世界,它能融合现今所有的通信业务,并能推动新业务的迅猛发展,给整个信息技术产业带来一场革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