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本站免费赞助空间请点这里
返回列表 发帖

马克·扎克伯格的FaceBook 脸谱网之路

创始人: Michael Arrington 马克·扎克伯格
' S2 Z! I+ G* z- {" t公司:  FaceBook 脸谱网" M! |. c# x) ~( R' [5 H8 ]# \! h
成立日期:  2004年2月4日
6 ?- `: I# ?) x1 b资产结构:  由 Peter Thiel and Accel合伙人共同成立
/ R$ `7 O  `) x" ?" Y  b% U, ~雇员:  32个在帕拉阿图,4个在波士顿2 E8 p5 j* W3 Y9 W, M
总部:  帕拉阿图
9 [" \' X& F: c# A( L4 X! X6 U
, y( G9 b; C: ^马克·扎克伯格简介:
+ K; G+ j0 E8 Y( B) h# p从外表上看,23岁的美国人马克·扎克伯格和刚刚走出校园的普通年轻人没什么不同。他穿简单的T恤、松垮的牛仔裤、阿迪达斯运动鞋,讲起话来甚至有点腼腆。四年前,扎克伯格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辍学生,而现在他已经成为互联网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作为社区网站Facebook的掌门人,他的身价据说已经超过30亿美元,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6 J( ]" G# G1 l1 `  a
1 w+ V9 {. h: I+ r+ O4 L9 o
“盖茨第二”, O" C  c$ ~' T# |; r

9 J" y/ Q: r4 p- [/ z; D* N1 S扎克伯格的人生就像一个电影剧本。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计算机天赋,6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编程。大学进入众人向往的哈佛,然后又毅然选择退学创业。不到4年的时间,Facebook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互联网的一个奇迹。目前它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6000万,预计今年年底将扩大到2亿,而它的市值估计也已经高达150亿美元。) \- e) e( F+ Y* O& e# X- z
这个年轻的美国小伙子被人称为“盖茨第二”。的确,他的人生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人都在19 岁开始创业,同样是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同样年纪轻轻就赢得世人的尊敬。
" L: D- b2 @% A/ ~5 q* t9 ~4 }! Z1984年5月,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富人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牙医,母亲则是一位精神病医师。他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儿子,在4个孩子中排行老二。10 岁的时候,他得到第一台电脑,从此开始了一段奇妙的电脑人生。+ R% V, X' O/ \: d7 V
扎克伯格自学成才,学会了编程。高中的时候,他为一款MP3播放器设计了插件,这个软件可以识别用户的收听习惯,自动创建符合用户口味的播放列表。扎克伯格把这款软件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赏识,包括美国在线和微软等大公司都向他抛来橄榄枝。但扎克伯格最终决定以学业为重,于是他来到哈佛。' N( L) O* p2 n) V) F4 E
' L# i& T, y& f2 M! a9 N
***黑客生涯1 \0 T& L8 K& E2 @7 c
. L/ Q9 S. Y) m  H/ L
在哈佛,扎克伯格读的是心理学,不过他仍然痴迷于电脑。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扎克伯格就已经表现出创业者所需要的大胆、自信以及能干的特质。
, c; R2 P- N; b  M+ f0 R正是在哈佛的宿舍里,扎克伯格写出了Facebook的网站程序,他甚至还在这里尝试了一下黑客生涯。当时哈佛大学不像其他学校那样提供附有学生照片和基本信息的花名册。扎克伯格想为学校建立一个网络版的花名册,但学校以各种理由拒绝提供相关信息。“我只是想证明这事可以办成,”扎克伯格说。于是这位哈佛大一新生在某个夜里入侵了学校电脑的数据库,获取了里面存储的学生照片。
" u$ }8 ~# Z. j扎克伯格把这些照片放在他自己设计的网站上,后来这些照片的点击量超过了2.2万次。校方对他的行为非常不满,给了他一个“留校察看”的处分。扎克伯格最后向他的校友表示道歉,尽管他一直认为自己没错。他说:“我只是认为这些信息应该是公开的。”
  `0 u9 A/ j% Y& P# C- t“黑客事件”后不久,扎克伯格与他的两个室友莫斯科维茨和休斯一同创建了Facebook网站。他们花了一个星期编写程序,把网站定位为哈佛校友的联系平台。2004年2月,Facebook正式对外推出,它立刻横扫哈佛校园。当月底,就有超过半数的哈佛本科生成为它的注册用户。两个月后,Facebook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所有长春藤院校和其他一些学校。截至2004年底,它的注册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
+ k& S7 o* z9 O1 J) r后来扎克伯格选择从哈佛心理学系退学,专心营运Facebook网站。他在2006年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表示,促使他决定离开哈佛,是比尔·盖茨2004年在哈佛电脑课上的一席讲话。“盖茨鼓励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某个项目,而当时哈佛也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当时盖茨开玩笑对我们说‘如果微软失败,我会重返哈佛’。”没有犹豫太久,扎克伯格追随前辈的道路,也离开了校园。7 Y4 h+ V2 O7 H7 d& F2 {2 T
2 _2 `# U1 F5 M( Y3 \+ t
娃娃CEO
) e9 c' N' f2 X5 c/ M# W8 e  P8 s1 n0 \; R7 a
2005年春天,扎克伯格为自己的网站争取到了一笔1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签完合同,扎克伯格从硅谷所在的帕洛·阿尔托开车前往伯克利,准备和朋友们庆祝一番。但他却在路上遭遇了人生当中一段惊心动魄的意外。
0 w4 [4 Z5 }% V; ?  x+ @& y途中,扎克伯格在一个加油站下车准备给汽车加油。此时一名男子从旁边的树丛里跳出来,手里挥舞着一把枪,嘴里大声囔着什么。“他没说要什么,我想他可能是服用了毒品。”随后,扎克伯格退回到车里,毫发无伤地离开了现场。事后回忆起这段经历,他说:“我能活下来真是幸运。”
3 i& g) M0 _( f) r# ?+ F事实上,这段插曲就像扎克伯格的人生道路一样:前方充满未知,中间有曲折,但结果却好得出乎人的意料。& b  x' @" w9 V6 e
位于硅谷的Facebook总部更像是一间大宿舍。这里工作的400名员工可以免费享用食物和洗衣服务。他们很晚才出现在办公室,但在办公室待得也很晚,如果有派对的话则会走得更晚。1 H7 u2 h4 }6 e" C& S9 K
Facebook被人称赞为继Google之后出现的最伟大创意,但Facebook后面的那张年轻得还有些青涩的脸庞让人禁不住要问,这个23岁的年轻人是否足够成熟来驾驭一家公司。《华尔街日报》硅谷专栏作家斯威舍曾把扎克伯格称为“娃娃CEO”。当被问及扎克伯格是不是一个好的CEO时,斯威舍表示:“我不好说。我认为他还很年轻。”
5 ^4 p+ b2 e4 q& J) V但扎克伯格身边的人都说他很聪明,学东西很快。虽然这位20出头的CEO还穿着帽衫,也许不穿袜子,但他却在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和同龄人不同,23岁的扎克伯格像是一个战略思考者。
) C4 [# X1 P4 W不过扎克伯格也会犯错。目前,Facebook主要靠广告和赞助盈利。去年,Facebook引进了“灯塔”项目,这个项目可以监测用户在购物网站的访问情况,并自动向用户的好友报告。用户们纷纷投诉认为这项功能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比如要是有用户在网上给他的妻子买了一枚钻戒想给她意外的惊喜,但由于“灯塔”功能早已将他的这项购物行为传播给了他的亲友,这位用户想要制造惊喜的愿望也就泡了汤。$ l0 @' l0 b- t, d* E$ c
一开始,扎克伯格对这些抱怨视而不见,直到Facebook的3家主要广告商也威胁退出,扎克伯格才做出回应。他发表声明向客户道歉:“在这个功能的建立上,我们犯了很多错误;但在我们如何处理问题方面,我们犯的错误更多。”年轻的扎克伯格并不惧怕犯错,他在各种尝试中积累成功的经验。% \# D9 D! [! \9 b4 Z. s0 t
扎克伯格的性格也影响了整个公司,使其与众不同。在新闻集团2005年以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MySpace后,雅虎公司曾出价10亿美元想要收购Facebook,但被拒绝。
3 r# Z, P9 L# W几乎每个主要的互联网公司都曾试图收购Facebook,但扎克伯格一直不为所动。这个年轻人到底在等待什么?有人认为他在等待更诱人的报价,有人则认为这只是他的计划与众不同。对此,他表示:“我只是想建立一个长期的东西。其他事情都不是我关心的。”
7 ~/ D& |4 t! M9 N直到去年10月,微软公司宣布投资2.4亿美元收购Facebook1.6%的股权。按这个价位计算,创建才3年多的Facebook市值一举超过150亿美元。至于外界关心的公司何时上市的问题,扎克伯格在日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Facebook在2008年上市的可能性不大。他说:“不可否认,上市将给Facebook带来重大变化。但如果你要问Facebook何时上市,我的回答是既可能两年后,也可能是三年后。”
. `3 G7 H5 n) b0 }: D4 a
' B3 F; P, X' n7 ^/ t( Q! s住在小公寓
. D( |4 _) R& I0 V  X$ C
1 B7 p9 M* `5 J% |( L; r' C- H在大多数同龄人才刚刚迈出大学校园,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扎克伯格已经到达了一个别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他谈到自己如何看待压力。他说:“我看过对乔布斯(苹果公司总裁)的一次采访,记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从事了这样的工作并且处于这样的位置,那你就必须非常非常喜欢你的这份工作,否则一切就没意义了’。”: b' ]5 q' t3 ^
“做Facebook这件事情需要付出很多劳动,如果你不把这份工作当回事,或者认为它无足轻重,花这么多时间在它身上实在是不理智。但我却从中能够得到很多乐趣,因为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聪明人一起努力,我们来自不同背景,有过不同经历,思考方式也不同,但我们却创造出一个共同的东西。”2 J+ s! Q7 `; w  P1 W
尽管身家已经上亿,但扎克伯格的生活仍然普通如同常人。他不买贵的衣服;他有一套一室一厅的小公寓,房间里有一张床垫,他就住在那里。他说自己曾在家里为一个女朋友下过厨,但结果很失败。7 q# {( V; d# E, k
扎克伯格这样描述自己一天的生活:“我每天早上醒来,然后走路去上班,因为我住的地方离办公室大概有4个街区。到了办公室,我开始工作,和人见面,整天讨论各种事情。然后我又下班回家睡觉。我没有闹钟。”有传闻说,扎克伯格曾拒绝微软高层提出的约会,原因只是微软把见面时间定在了早上8点,而扎克伯格那会儿还起不了床。
( ~3 |; W' }2 s. K: A- f; r在被问到他的年龄到底是一个优势还是劣势时,扎克伯格说:“可能是利弊兼有吧?我的意思是,像我这样的年龄肯定会缺乏经验和阅历。但也有一些事情是我敢做的,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可能已经不能够敢做敢为。”
6 W6 M+ t( `  Z9 q& s( Y. ^6 J4 Z  J+ O$ o0 @
& D2 R9 _3 P: \' i/ N
  Facebook是一个社会化网络站点。它于2004年2月4日上线。% D5 L; w0 x- N& g  ~) h

: H' M0 v+ k  w  Facebook的创始人是Mark Zuckerberg,他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之前毕业于Asdsley高中。最 初,网站的注册仅限于哈佛学院(译者注:哈佛大学的本科生部)的学生。在之 后的两个月内,注册扩展到波士顿地区的其他高校(波士顿学院 Boston College、波士顿大学 Boston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 MIT、特福茨大学 Tufts)以及罗切斯特大学 Rochester、斯坦福 Stanford、纽约大学 NYU、西北大学和所有的长春藤名校。第二年,很多其他学校也被加入进来。最终,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大学后缀电子邮箱的人(如 .edu, .ac.uk等)都可以注册。之后,在Facebook中也可以建立起高中和公司的社会化网络。而从2006年9月11日起,任何用户输入有效电子邮件地址和自己的年龄段,即可加入。用户可以选择加入一个或多个网络,比如中学的、公司的、或地区的。/ c5 Q# z0 x# V2 y5 V% M

2 I9 [: l8 x7 G! C6 `- t( `- ^  据2007年7月数据,Facebook在所有以服务于大学生为主要业务的网站中,拥有最多的用户:三千四百万活跃用户(包括在非大学网络中的用 户)。从2006年9月到2007年9月间,该网站在全美网站中的排名由第60名上升至第7名。同时Facebook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点,每天 上载八百五十万张照片。这甚至超过其他专门的照片分享站点,如Flickr。* M1 U6 B' z: Q: k. K# m
网站的名字Facebook来自传统的纸质“花名册”。通常美国的大学和预科学校把这种印有学校社区所有成员的“花名册”发放给新来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帮助大家认识学校的其他成员。
/ ^; p/ z; W4 ?* l0 M5 x$ H' S& E$ v! A5 A. |" X8 X, q$ ?! X

* p7 k: R# m$ D1 k
, t# ]* p4 e- o' _+ C# [4 `" q运营状况
7 r& y: D5 I- B, H" a( K0 a  网站对用户是免费的,其收入来自广告。广告包括横幅广告和由商家赞助的小组(2006年4月,有消息称Facebook每周的收入超过一百五十万美 元)。用户建立自己的档案页,其中包括照片和个人兴趣;用户之间可以进行公开或私下留言;用户还可以加入其他朋友的小组。用户详细的个人信息只有同一个社 交网络(如学校或公司)的用户或被认证了的朋友才可以查看。据TechCrunch(译者:硅谷最著名的IT新闻博客。)报道,“在Facebook覆盖 的所有学校中,85%的学生有Facebook档案;(所有这些加入Facebook的学生中)60%每天都登陆Facebook,85%至少每周登陆一 次,93%至少每个月一次。”据Facebooke 发言人Chris Hughes说,“用户平均每天在Facebook上花19分钟。”据新泽西州一家专门进行大学市场调研的公司“学生监听”在2006年进行的调研显示, Facebook在“本科生认为最in的事”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苹果的iPod,和啤酒与性并列。5 R( \& _. D# r2 u# F7 |& t5 @
! K1 u: ~2 |3 u& u7 t; x
: h& S0 D! N. i7 f0 ^+ p
起步和发展# ]4 O8 M. `( {& C2 P+ F
 Mark Zuckerberg在Andrew McCollum和Eduardo Saverin的支持下,于2004年2月创办了“The Facebook”。当时他是哈佛大学的学生。月底的时候,半数以上的哈佛本科生已经成了注册用户。其时,Dustin Moskovitz和Chris Hughes加入进来,帮助网站的推广,将Facebook扩展到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和波士顿学院。扩展一直持续到2004年4月,包括了所有长春 藤院校和其他一些学校。之后的一个月,Zuckerberg,McCollum和Moskovitz搬到加利福尼亚州的Palo Alto市(译者:斯坦福大学所在地,硅谷的发源地),在Adam D'Angelo和Sean Parker(译者:著名的第一代P2P音乐分享网站Napster的创始人)的帮助下继续Facebook的发展。同年9月,另一个社会化网络站点 ConnectU的合伙人Divya Narendra,Cameron Winklevoss和Tyler Winlevoss把Facebook告上法庭。他们称Zuckerberg非法使用了他们在让他帮助建站时开发的源代码。与此同时,Facebook获 得了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提供的约五十万美金的天使投资。到12月时,Facebook的用户数超过100万。
& @" i5 A) w4 E% X  F7 x  {( N9 A
9 K$ D3 C  D1 r3 F/ n20057 p) u& u! @; I# p) i

5 I; X$ M; H% J2005年5月,Facebook获得Accel Partners的一千两百七十万美元风险投资。2005年8月23日,Facebook从AboutFace公司手中以20万美元购得 facebook.com域名,从此从名字中把The去掉了。网站当时进行了重大改进。据Zuckerberg称,目的是提高用户档案页面的用户友好性。 在这个月,McCollum回哈佛大学继续学业,同时仍旧以顾问的身份继续为Facebook工作,并在暑假来公司工作。Hughes则继续在剑桥市(译 者:哈佛大学所在地)履行他公司发言人的职责。2005年9月2日,Zuckerberg推出了Facebook高中版,并称这是最合乎逻辑的下一步。虽 然最初,这被定位为需要邀请才能加入的社区,仅15天以后,大部分高中的网络不需要密码也可以加入了(虽然Facebook账户还是需要的)。到10月 份,Facebook已经扩展到大部分美国和加拿大的规模更小的大学和学院。除此之外,还扩展到英国的21所大学、墨西哥的ITESM、波多黎各大学、及 维京群岛大学。2005年12月11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学也加入了Facebook,至此,Facebook中共有超过2000所大学和高中。1 b! J+ F* R8 z* a- ?

4 ?2 }# Z- W" q1 C' q. T: l/ U20069 g& J; j- E7 U, B% m8 O  M' z

8 D/ q7 j7 U0 U$ k  e2006年2月27日,应用户要求,Facebook允许大学生把高中生加为他们的朋友。约一个月后,2006年3月28日,《新闻周刊》报道 Facebook可能被收购,谈判正在进行中。据报道,Facebook拒绝了一个七亿五千万美金的收购条件,甚至有传闻收购价格达到了20亿美金。同年 四月,Peter Thiel、Greylock Partners和Meritech Capital Partners额外投资了两千五百万美元。5月,Facebook扩展到印度的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6月,Facebook状告 Quizsender.com抄袭其设计风格,要求赔偿十万美元。7月25日,Facebook增加了更多提高收入机会的功能。和苹果iTunes的合作 推广活动中,加入“苹果学生小组”的用户可以在9月10日之前每周下载25首单曲。这个推广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在秋季学期开学前对苹果和 Facebook的服务都更熟悉和喜爱。8月,Facebook又加入了德国的大学和以色列的高中。8月22日,Facebook推出Facebook记 事本功能--一个可以加标签、嵌入图片、评论的博客服务。同时用户可以从其他博客服务中导入。2006年9月11日,Facebook对所有互联网用户开放,这引起了很多现有用户的抗议。但两周后,Facebook注册仍旧对所有拥有有效电子邮件地址的人开放。1 F0 U  }/ z) R- ~6 D

% l- }3 Z4 y. c( b( H' d: a2007
& H, m4 _) ]9 U- ?$ N+ ~7 V( [( W0 J' i! a6 {) N* {
2007年5月10日,Facebook宣布了一个提供免费分类广告的计划,直接和其他分类广告站点,如Craigslist竞争。这个被称为 “Facebook市场”的功能,于2007年5月14日上线。2007年5月24日,Facebook推出应用编程接口(API)。通过这个API,第 三方软件开发者可以开发在Facebook网站运行的应用程序。这被称为Facebook开放平台(Facebook Platform)。同年6月,和iTunes的合作继续为用户提供免费音乐单曲下载。7月,Facebook完成了第一次对其他公司的收购,从 Blake Ross和Joe Hewitt手中收购了Parakey(译者:Ross和Hewitt是火狐浏览器的作者,Parakey是一个被称为网络操作系统的平台)。7月24 日,Facebook聘用YouTube的前CFO Gideon Yu为CFO,替换了Michael Sheridan。8月,Facebook成为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
% S& q6 C& Y8 u% U8 F- g+ h# V' b9 G) e. m& P4 r7 `1 K2 P
2007年9月25日,微软宣布他们可能会收购Facebook的部分股份。据称Facebook被完全收购可能性不大,因为其创始人Mark Zuckerberg希望保持独立。
7 [/ y& R& l9 a/ c( O2 C3 G9 l3 X& V! }$ t6 y
网站功能5 b! ^5 |# T) U( `" ~6 B

5 \5 X+ ^" q& d: {; l4 m墙(The Wall)9 D  \9 [$ H. L6 i0 e1 V6 x6 ?

; i0 f0 T( D- v3 N% d0 v墙就是用户档案页上的留言板。有权浏览某一个用户完整档案页的其他用户,都可以看到该用户的墙。用户墙上的留言还会用Feed输出。很多用户通过他 们朋友的墙,留短信儿。更私秘的交流则通过“消息(Messages)”进行。消息发送到用户的个人信箱,就象电子邮件,只有收信人和发信人可以看到。4 Y* t9 w$ {$ f& D5 T2 v' }  ]# u& H
2007年7月起,用户可以在墙上贴附件。之前,只允许文本内容。" k* N8 F/ m! M5 K- K# @
, Q8 w6 X) z0 C3 i
礼物(Gift)
2 B2 G. g* g9 Y$ Y
# _0 c; C6 }/ T' Q0 Z! C/ T$ ], a2 y2007年2月,Facebook新增了“礼物”功能。朋友们可以互送“礼物”--一些由前苹果设计师Susan Kare设计的有趣的小图标。礼物从Facebook的虚拟礼品店选择,赠送时附上一条消息。收到的礼物以及所附的消息会显示在收礼者的“墙”上,除非送 礼者设定这个礼物是私秘的。另外,在墙的上方还有一个“礼盒”。用户收到的所有礼物都在礼盒中。公开的礼物显示送礼者的名字,私秘的礼物则显示“私人”。5 B) u1 d# J& ?2 M9 P$ U
另有一个“匿名”的选项。虽然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礼物,但只有收礼者可以看到送礼者的名字和消息。这种礼物只在礼盒中,而不在墙上显示。. h9 [8 G/ J9 M0 E5 m3 ]
1 h% l& h) [3 U' M2 `% y2 c5 M& m
Facebook用户注册时免费获得一个礼物。以后的每个礼物一美元。最初推出时的礼物是有关“情人节”的。同年2月由此产生收入的50%捐献给 Susan G. Komen乳腺癌基金会。之后,Facebook每天推出一款新礼物,大多数都是限量版,或只是限期供应。用户个人主页会显示每日礼物的广告。随着 Facebook开放平台应用程序的出现,第三方开发的应用程序对1美元购买礼物的模式构成威胁。请注意,Zachary Allia(译者:一个第三方程序开发员)开发的“免费礼物”,与Facebook的官方礼物是不同的。
% Q2 E9 v# V# }
% N5 w, P% b! G3 n市场(Marketplace)* Q4 e8 q. I9 Y' X, T4 D+ a
4 J* s8 F- `6 U/ z! G' a7 e# f
2007年5月,Facebook推出Facebook 市场。用户可以免费发布下列分类广告:卖二手货、租房、工作,等。供求两方均可发布。所有Facebook用户都可以使用这个功能。目前是免费的。
0 @* |' D  Q0 p% S3 f7 k3 H$ @, ?3 W( t( d
捅(Pokes)
, M- W& {/ ~3 r& ]( L8 a
; [' O" m( A% o% j9 J/ i- R4 [Facebook提供一个“捅(Poke)”别的用户的功能,让用户可以给别人发送一个“Poke”。Facebook常见问题中这样解释: “Poke是你和朋友互动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设计这个功能时,我们觉得提供这么一个什么意思也没有的功能其时挺酷。用户们给Poke不同的解释。我们鼓励 你给它你自己的解释。”实际上这个功能的目的只是让用户能引起别的用户的注意。尽管很多用户确实用这个功能来引起别的用户注意,或说声“嘿”,但有些用户 仍把它理解为“性”的意味。这个解释造成了一个很热门的Facebook小组的产生--“Poke”够了,咱们干脆做爱吧。到2007年9月,这个小组共 有二十五万用户。
4 Q) x+ B& ]' h8 m" h有时朋友之间会进行一种被称为“Poke仗”的游戏--两个用户间用“Poke回”功能,互相Poke来、Poke去。
8 |$ T4 |5 V1 M( U& T9 j% V另有一些衍生出来的新功能,如“X 我”,和“超级Poke”,让用户可以把Poke替换成任何动作。! k7 `0 N; B+ A  P; D" ^; C5 P/ \$ ?

6 \3 f3 ~- x8 _状态(Status): A6 {+ f6 G. P4 T$ ?; N! n
! w3 J/ l2 [. j% B
状态,让用户向他们的朋友和Facebook社区显示他们现在在哪里、做什么。Facebook让用户填入状态的提示是“(某某用户)正在。。。”,用户填入剩下的部分。在用户好友列表的“新近更新”区,显示这些状态。
( I* a$ e# s, X' ?) e( E2 B( ]- ?1 K( `6 u
活动(Events), J; U+ O4 H3 f' ^9 @1 ^+ q; ~0 P
$ N8 b5 ?: D: x) {. W' Q
Facebook活动的功能帮助用户通知朋友们将发生的活动,帮助用户组织线下的社交活动。5 o! `, v& Z- Y+ j, Z
0 O0 [- C& L4 c) A) w. J1 [/ Z' l
开放平台上的应用(Application)/ K  I$ O) j+ x
/ i* _+ i7 a: H( |/ q. ~
2007年5月24日,Facebook推出Facebook 开放平台。利用这个框架,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可以开发与Facebook核心功能集成的应用程序。( e: e6 D/ N* B' e2 I

" Q3 ?0 \$ Q2 |; L5 T) ]$ E; U最流行的应用程序包括:
" v' ^0 B& r( g, z6 t- T# \9 m  M7 x
顶级朋友:用户可以选择和显示他们最好的朋友
( g0 y' C3 R; ^/ y- l& U
# h9 j+ c, V- c/ l/ j, J1 p涂鸦板:一个图形效果的“墙”
3 g( i; ^0 H0 v- ?% P3 o; w1 O, g7 P! D% e6 {+ C8 b
我喜欢:一个社会化音乐发现和分享服务,包括音乐会信息和有关音乐知识的小游戏 * `7 j) H( X- A) z

; P) J! p* i. z  k6 A+ V6 \3 T' g甚至有象棋、拼字游戏之类的游戏出现。而第三方网站如进行Facebook应用数据统计的Adonomics,相关博客如AppRate、Inside Facebook、Face Reviews等等或应运而生或对Facebook应用青眼有加。
! {- O' d2 f3 ?8 k* o2 J% V4 L  c9 S  n. k
2007年7月4日,Altura 风投宣布“Altura 1 Facebook投资基金”,成为第一个只投资Facebook相关项目的风险投资。2007年7月10日,Bay Partners宣布成立“应用工厂(AppFactory)”,一个只投资Facebook应用的种子基金。" F- l  m  o4 N5 ]" z
3 T1 P& p: T! P7 S. P5 @
2007年8月29日,Facebook改变了他们对应用程序热度的衡量标准,更倾斜于那些有深度价值的应用。因为之前,衡量 标准仅以用户数为标准,使得那些高度“病毒传播”(译者:指极易于在用户间口口相传)但没什么用处的程序排名很高。著名IT博客Valleywag曾批评 Facebook 应用是“一大堆垃圾”。0 U; J0 O) j1 K4 s" K

9 d7 k0 ^- ~. l' K- n截止2007年9月26日,共有超过4500个Facebook应用出现。
1 a$ Z* C8 }) _  D0 q
, y2 }. ?% U  Z8 w& u& Q  P+ l& r7 rFacebook标识语言(Facebook Markup Language)
1 r+ s# U( i& c4 P
2 O  f8 X* x0 P8 ?: @Facebook 标识语言是HTML的子集。Facebook应用的开发者可以用这种语言定制他们的应用程序的外观。
( h. `5 }' G) D. B4 y/ U2 Z' i3 S
2 }7 I/ ?- ]1 c) m2 I4 b% qFacebook视频
2 c$ m. F1 \7 R" m
+ u6 L$ G/ I$ M5 B与Facebook开放平台同时推出的,还有一个Facebook自己开发的应用程序--视频分享。用户可以上传视频、通过 “Facebook移动”上传手机视频,以及用摄像头录像。同时用户可以给视频中的朋友加“标签”。这一功能被认为会与MySpace的相关功能竞争。但 Facebook的视频只能在Facebook网络内观看。然而,一段发表在Userscripts.org上的Greasemonkey代码让用户可以 下载Facebook视频或将之转贴在其他网站。
& J, \  y; a+ i9 y) z
, P0 j2 m7 I* d, x9 qFacebook的域模型6 u( ^7 e* k0 b$ U0 E

4 q5 O/ c7 g3 D附图,用UML类图的形式,显示了Facebook系统所管理的信息。它提炼出了Facebook数据库中的实体、关系、字段。8 u9 i, h$ N' v" P

% D: K" j' c5 U% F# G0 I" T. l比如,图中显示了有关工作、学校、信用卡、显示用户名等的字段。(黄色方框代表类)) N( @1 w! @/ k# \
请注意该图为概念类图,而不是具体实施的细节。如欲了解更多数据模型的细节,请参考Facebook查询语言(FQL)--一种类似SQL的查询语言的相关资料。
  a" ~6 E- E) V: `+ M! B. _
4 A  ^* k. a9 a" Q0 N2 I5 H9 x技术构架 4 b! |% F$ N! H1 I/ w3 t
) M( c0 N! Z/ I! u2 `
Facebook使用LAMP(Linux、 Apache、 MySQL、 PHP)作为技术构架。Facebook的一个技术构架工程师Steven Grimm在博客中写到:! m3 V3 ]# X3 g( l/ |  `' r

6 I9 o- f/ {4 D# ^: R6 |几乎我们所有的服务器都运行开源软件。我们的Web服务器是Linux,Apache和PHP。我们数据库是MySQL。我们 使用memcached来保证网站的快速反应。一些后台应用Python、Perl和Java,以及一些gcc和Boost。程序员用 Subversion和git来进行代码管理。还有很多--象很多网站一样,从头到脚都是开源软件。. u7 C2 \5 R5 E. I& V4 i( j

; E! [9 ?2 M+ ^! T9 Q! q* m" H3 i3 c0 }" ~7 F
收购传闻+ ]( w% ?7 e5 @# {8 U
2006年随着MySpace被新闻集团收购,关于Facebook会被一家大的媒体公司收购的传闻出现。Facebook的 创始人Zuckerberg说过他不想出售公司,并否认了这些传闻。他已经拒绝了九亿七千五百万美元左右的收购价格,不知还有谁愿意出高出这个的价格收购 Facebook。分析师Steve Rosenbush猜测是维亚康姆(Viacom)。2006年9月,Facebook和Yahoo开始进行关于收购的认真谈判,价格约10亿美元。同年 10月,随着Google以16亿美元收购YouTube,有传闻说Google开价23亿美元欲从Yahoo手中抢购Facebook。 ' Q5 q1 X# \6 v8 H# F$ j+ t2 q
$ O9 F8 [% B. w3 H
Facebook的董事Peter Thiel暗示,根据2015年10亿美元收入的估计,Facebook内部的估值是80亿美元。这一估值依据对与Facebook用户构成类似的维亚康姆的MTV品牌的估值。" ~/ `$ W/ @( w/ V7 K8 J- k

! D  f5 s0 r* ^7 Q2007年9月,微软向Facebook示好,欲以3-5亿美元投资该公司5%的股份。(译者:这使得Facebook的估值在60-100亿美元左右)其他公司,如Google也表示过类似兴趣。) A3 z9 r* z5 S- L
0 }6 s8 L- b! l5 D+ r/ e. V' s
facebook的网址是www.facebook.com。任何人都可以加入,但是全英文操作。注册只需要一个email。facebook的用户不只是大学生,也有很多中学生和小学生,而且facebook上不仅有美国人,也有来自各个国家的,比如加拿大,中国,挪威,英国,等等。3 c2 t: {2 q: y) N8 c8 |0 g
- J4 x) s1 B! _# i
* O' Q4 v2 l6 t! i* w
李嘉诚6000万美元投资Facebook 或联姻Tom   4 ]! ^+ S# c, ^- a) l+ [

# _3 n* }+ T- [) k- t# w12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香港首富李嘉诚近日对社交网站Facebook投资了6000万美元。 " V' j" a' v6 M+ e7 G; O& k/ i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匿名人士的消息称,李嘉诚已对社交网站Facebook投资了6000万美元,同时还获得了额外6000万美元的投资权。 8 ~3 J2 J9 v0 ?. ]- B( U
  该消息称,李嘉诚并不是通过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对Facebook进行投资的 ,而是通过旗下另外一家公司。
' {, o% k1 A+ i  |- E0 e  据悉,是一名Facebook的投资者把Facebook介绍给李嘉诚基金会董事周凯旋(Solina Chau),从而促成了这笔投资交易。由于李嘉诚的投资,Facebook很可能与Tom.com在中国展开合作。 # c+ t& n& T/ d6 Z2 a
  李嘉诚今年79岁,据《福布斯》数据显示,李嘉诚拥有资产230亿美元。今年10月,微软以2.4亿美元收购Facebook网站1.6%股份。
) q" O# R2 L* ^, t  z( m7 T* b+ f4 n) \7 ^6 H
[font class=mw-headline]安全与隐私注册Facebook后的确认程序,必须输入用户的电邮地址以及其电邮密码,使Facebook方面能够自动登入该用户的电邮帐户以取得该其通讯录(即用户联络人的电邮地址),这样就能告知用户哪些朋友有使用Facebook。但是除此之外,Facebook会用这些密码来做什么其他的,则没人知晓。1 G+ ]  _* K9 P

# U$ M! N6 y" A2 D: G/ b“脸谱”商标再起争议 哈佛同窗一朝反目3 j# O( p3 N# R& O
美国第二大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创始人、现年23岁的哈佛毕业生马克·朱格伯克又有麻烦上身。朱格伯克的前同事兼同窗阿伦·格林斯潘指责朱格伯克无权注册“脸谱”商标,并已向美国专利商标局递交相关申请。
: }$ M- z/ N* }% Y; A8 V3 C# _& g8 g  同窗反目 1 N$ y4 r1 b8 r9 p2 v1 p
  在15日递交美国专利商标局的诉状中,现年25岁的格林斯潘要求撤消朱格伯克对“脸谱”商标的拥有权。
2 j* J. o& q' |( w/ S2 U- p  格林斯潘认为,朱格伯克无权于2005年注册“脸谱”商标,因为“脸谱”这一名词已在两人的母校——美国哈佛大学里流传了几十年。此外,格林斯潘声称自己曾在朱格伯克之前用“脸谱”一词为自己的产品命名。
$ `' U, h9 c& J  z2 D  据格林斯潘介绍,早在朱格伯克移师硅谷之前,哈佛大学的师生已开始广泛使用“脸谱”一词形容任何可以“有组织地”显示师生面孔的论文或电子书。
, [2 Q0 ?! Q4 z+ |4 q, j0 v  格林斯潘还认为,就算“脸谱”一词可以被注册为私人商标,他也比朱格伯克更具注册资格。他曾于2003年9月为他研发的网络服务产品“家庭系统”(houseSYSTEM)插入一个名为“脸谱”的学生定位工具,而4个月后朱格伯克的“脸谱”网站才浮出水面。
$ H: U" K" y4 w0 E" i. W  争抢“脸谱”
4 P. L' t* a# i+ B5 X! l) I7 T: {  格林斯潘对自己获胜信心十足。他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示,自己手上掌握大量证据,其中包含他与朱格伯克之间的电子邮件。邮件内容显示,朱格伯克十分了解同窗的“脸谱”工具,甚至还考虑把它纳入“脸谱”网站服务系统。 5 n' S! c* \" Q0 A) L
  一名“脸谱”网站方面的代表拒绝对格林斯潘的举动发表任何评论。格林斯潘说,他从2006年起就再没和朱格伯克说过一句话。
8 z0 O; }; f) J  }, i  格林斯潘表示,如果朱格伯克舍得花“适量”的钱,他可以考虑撤消诉讼。不过,他真正希望做到的是在他自传的书名中合法使用“脸谱”一词。 - i; j# u/ x9 c% C7 }
  格林斯潘将于本月自掏腰包发行这本335页的自传。他希望书名可以叫作“一名哈佛学生的自白与‘脸谱’时代的创立”。他预见到享有“脸谱”商标权的朱格伯克不会同意为他的自传做广告,因此决定“为商标而战”。

好厉害的说

TOP

返回列表
【捌玖网络】已经运行: